每年一到夏季,尤其是6到8月,很多鸽友最头疼的问题之一——鸽痘,又开始频频冒头。特别是幼鸽和青年鸽,眼周、鼻边、脚爪甚至肛门周围长出一颗颗小疙瘩,有时甚至严重阻碍幼鸽生长发育,甚至导致消瘦死亡。
更让人困惑的是,明明打了疫苗,鸽子还是长痘,这是为什么?作为一名多年实战的养鸽人,我想结合亲身经验,带大家厘清鸽痘的两种成因——病毒性感染与“上火”性痘,并分享一套实用防控方案,助你轻松应对夏季鸽痘高发期。
鸽痘,是由鸽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、高度接触性传染病,具有明显的季节性,每年6~8月是高发期。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、皮肤伤口或空气传播,尤其在南方潮湿、蚊虫多的地区更为常见。幼鸽和青年鸽由于免疫力较弱,是主要受害群体。
典型症状多出现在眼睛周围、鼻瘤旁、脚爪、肛门周边等皮肤或黏膜部位,初期为白色小点,逐渐发展成黄色结痂或疣状突起,严重时会导致眼睛肿胀、睁眼困难,影响进食和飞行能力,进而影响生长发育,甚至造成死亡。
一、防控病毒性鸽痘:环境管理是关键
1.保持鸽舍通风干燥:潮湿闷热的环境极易滋生蚊虫和病毒。夏季应加强通风,可使用风扇或排风设备,确保空气流通,降低湿度。
2.灭蚊防虫是重中之重:蚊子是鸽痘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。建议使用电蚊香、电蚊拍、灭蚊灯等工具,夜间重点防护。梅雨季节尤其要加强灭蚊措施,从源头切断传播途径。
3.定期消毒,清除病源:隔一段时间对鸽舍、食槽、水槽、栖架进行彻底消毒,使用碘伏或专用消毒液,及时清理粪便和垫料,保持环境卫生。
4.接种疫苗,建立免疫屏障:在鸽痘高发季前(如4~5月),为幼鸽和种鸽接种鸽痘疫苗,是预防病毒性鸽痘最有效的手段。注意接种后观察反应,确保鸽群健康。
二、“上火型”鸽痘:别被误解为病毒感染
在实际养鸽过程中,我们还会遇到一种“鸽痘”,它并非由病毒引起,而是由于营养过剩、代谢紊乱、体内“上火”所致。这种情况多见于赛鸽,尤其是在比赛后期或高强度训放后。
这类“痘”通常出现在尾羽根部、肛门周围或皮肤褶皱处,表现为小颗粒状突起,但不伴随明显的眼鼻症状,也不会大面积传染。所以,一些鸽子在经过一次平常训放或比赛后,因体内过剩营养被消耗,身上的鸽痘也能随之自然消退。
最后,希望这份经验分享能帮到正在为鸽痘困扰的鸽友们。